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成正果前,也是凡人。当年两人相约同行,去山里修行。
半路上,经过一个村庄,文殊和普贤都听到一个女人十分凄惨的哭声。两人过去一问,才知这家人家,壮年丈夫抛下娇妻幼子不幸去世。这年轻寡妇有三个孩子,大的才十岁,小的仅六个月,上面还有两位年近八十的公婆。老的要赡养送终,小的要抚育成人,一个年轻女子孤单单怎能挑得动这副家庭重担呢?
文殊和普贤继续上路,可那寡妇凄惨的哭声,老是萦绕在文殊的耳旁,挥之不去。
终于,文殊说:“普贤,你一个人去山里修行吧,我要去那寡妇家里,帮她赡老养小,然后再去山里修行。”
普贤劝文殊还是一同去山里修行,可文殊主意已定,毅然返回寡妇家。
漫长的十年终于过去,寡妇的公婆走了,三个孩子也都大了。这时,文殊辞别寡妇,决定去山里修行。寡妇心里感激不尽,劝文殊不必去修行了,她愿意嫁给他,三个孩子也定要他留下来。可文殊这次心意更加坚定,离别寡妇,上路了。
刚走到半路上,忽然腾云驾雾,直飞天空。文殊明白自己为寡妇一家解脱了生活苦难,而又无半点坏心欺负寡妇,所以已修成正果。
却说普贤在山里修行了十年,根本得不到什么道行。一天傍晚,突然来了个年轻女子,容貌如花,胜过月里嫦娥,口称师父,说是迷了路,眼看天黑,要求借宿一夜。普贤想:这里只有一张床铺,怎能留下这女子。又一想,眼看天黑,不让这女人借宿,叫她到哪里去呢?为人应该做好事。于是答应这个年轻女子,叫她睡在床上,自己就坐在蒲墩上念经。
半夜,女子突然大叫肚子疼,在床上翻来滚去,豆大的汗珠从额角滚落,急得普贤慌了手脚,不知所措。
这时,女子大碱:“师父,快救救我!师父,快救救我!”
普贤说:“施主,我不是郎中,怎么救你?”
女子说:“我这是老病,在家时肚子疼,我丈夫用手按摩,一按摩就好。”
“这……”普贤觉得此事十分为难。
女子说:“师父,救我要紧,还分什么男女?”
普贤心想:是呀,救人要紧,只要自己没有歪心。于是,普贤给这女子按摩。果然,女子的肚子就不疼了,普贤仍旧回坐到蒲墩上,一直到天亮。
天亮后,女子告别,一个手巾包掉在床上。包巾全是用麦草做成的戒指、元宝等。普贤看见后,心想我烧香正好用,就没有去追赶那女子。
一会儿,突然天上飘落一张佛签,佛签上写着两行诗句:
贪财不贪色,再修二十年。
原来,这女子是文殊菩萨化装的,受如来佛之命来考察普贤的。普贤见到佛签,懊悔不及,只好继续修行。
好多年过去了。一天,一只喜鹊紧追一只青蛙,小青蛙拼命逃,一直逃到普贤身边,跳到普贤大腿上,向普贤磕头,要普贤救它。
这时,喜鹊也飞到普贤身边,对普贤磕头,嘴里说:“师父,我饿死了,这小青蛙给我吃了吧,我才好活命。”
小青蛙也大喊起来:“师父,请你一定救我一命。”
普贤心想:我救了小青蛙,喜鹊要饿死;可喜鹊吃了小青蛙,小青蛙的命就没有了。这样总有一个要丧命,怎么办?他决定想个好办法,既要救小青蛙的命,也不能让喜鹊饿死。突然灵机一动,想出了一个办法,拿刀用力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刀,剜出一大块肉,丢给了喜雀。
喜雀把肉叼在嘴里,对普贤点点头,飞走了。
小青蛙朝着普贤磕了个头,也跳走了。
这时,普贤只觉得眼前一片红光,文殊落下祥云,已站在他面前。文殊说:“普贤,你已修成正果,如来佛命我带你上天。”普贤不敢相信,反问:“我真的已修成正果?”文殊说:“你舍己救人,已成正果。”
文殊带着普贤,驾起祥云,上天而去。据说文殊和普贤是两兄弟,普贤是兄,文殊是弟,都是天台人,年青时,他们出家修行。一天他俩见到一个叫兰香的新寡妇带着三个儿女,生活十分贫困,文殊动了恻隐之心,决心留下来帮助这户穷苦人家,普贤感到吃惊,但还是依从了弟弟。一晃过去十五年,由于文殊的辛勤劳动,兰香一家得到温饱,小孩也长大成人。
于是文殊告辞了兰香一家,进山找哥哥。一天,来到“清净寺”,只见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,上写:
吃得深山苦中苦,方成大千仙上仙。
文殊知道是哥哥普贤写的,便淡淡一笑,因为对联中看出哥哥的私心未绝,于是他有意试探。
文殊化作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,要求普贤能让他在寺中留宿。普贤先是不肯,后来见姑娘胆小,就让他住处自己禅房,而自己挟了一床被睡在廊下,文殊见哥哥未动心,心中一乐。第二天他又试。趁着洗脸,摘下手指上金戒指,故意放在禅房中,不告而别。普贤见到戒指,心中一喜,不见小女子身影,就将戒指放在衣袋里。不一会,小女子回来找,普贤推说未见,小女子也不多说,提起笔来在房门上写下几行字:
文殊试普贤,
麦秆戒指不值钱,
你若要成仙,
重修十八年。
普贤忙从口袋里拿出戒指一看,真是麦秆做的,懊悔莫及,怪自己心地没有弟弟文殊正大。
文殊聪明过人,佛经中曾讲:文殊乃是七佛之师。
无极世界第一位掌教法祖:王禅师祖
无极世界第二位掌教法祖:洪君老祖
无极世界第三位掌教法祖:玉皇大帝
无极世界第四位掌教法祖:太上老君
无极世界第五位掌教法祖:泰山娘娘
民族五千年来,流传宗教界、民间有一种说,先有洪君,后有天,王禅师祖天下先。由于这两位师祖是太古仙师,不做详解,众生悟之。
无极世界第三位掌教法祖:玉皇大帝
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,在众生的心目中,玉皇大帝是众神之王、掌管最大的神,殷商时期,称最高神为帝。
东汉后期,道教产生,道徒们把天帝称为玉皇大帝,并总管三界、十方、四生、六道。玉皇大帝成为华夏民族所崇拜的最高神。在道教有一部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》,简称《玉皇经》,是道教醮科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,经文主要是讲玉皇大帝的来历和告诫的信徒要重视这一经典,在经典中说: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经者,五衰之相,永得灭除,转增天福;若诸人道王臣兆庶能闻是经者,即得人天长寿,或灭度及得脱壳尸解之道;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经者,则安生天宫,争战之苦各得休息;诸地狱道一切众生能闻是经者,则离地狱苦,得净土乐等。同时,说明玉帝本是遥远年代的光严妙乐国的王子,后来舍弃了王位,在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,功成超度,过去劫已历八百劫,身常舍其国为群生,故割爱学道于此。后经八百劫,行药治病,拯救众生,令其安乐,此劫尽已,又历八百劫,广行方便,启诸道藏,演说灵章。恢宣正化,敷扬神功,助国救人,自幽及显。过此已后,再历八百劫,亡身殒命,行忍辱,故舍已血肉,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,始证金仙,当上了“清净自然觉王如来”,如来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,渐入虚无妙道。如是修行,又经亿劫,始证玉帝。
玉皇大帝——万神之帝,玉皇大帝是诸天之帝,仙真之王,圣尊之主,三界万神,三洞仙真的最高神。先无极而后有太极,先无为而后有为,故玉皇大帝为三才主宰,掌天地人之均轴,玉帝遣紫微北极大帝掌天地经纬,遣勾陈上宫大帝掌天地人三才,主人间兵革,遣后土地祗皇帝持掌阴阳生育,大地山河天地万物,阴阳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。
玉帝是道教的主尊神,在道观中一般都要供奉,全国各地有很多著名的玉皇庙、玉皇观等。著名道观“天下第一丛林”白云观中的玉皇殿,殿内正中供奉玉帝,神前挂有百寿幡,这挂寿幡不同寻常,原是西太后做六十大寿时所用之物,后来慈禧把它赐给了白云观。玉帝像两旁,供有南六星,北七星、三十六帅、二十八宿和四大天师等。
玉皇大帝的生日被定为正月初九即所谓“玉皇诞”此日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,诵经礼忏,为天下苍生、为创建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所祈福。
道教又以腊月二十五日为玉帝出巡日子,此日玉帝要下界巡视考察众生,考察人间善恶、祸福。此日,道观要举办道场,迎接玉帝御驾,很是庄严神圣。
受民族的影响,在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信仰和崇拜玉皇大帝,玉皇大帝是我国华夏民族普遍敬奉的一位大神。
无极世界第四位掌教法祖:太上老君
太上老君者,老子也,历史中实有其人,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,道家的创始人。姓李名耳,字伯阳,谥聃。故又称老聃。楚国苦县(今河南鹿邑市)濑乡曲仁里人。周文王为西伯,召为守藏史。武王迁为柱下史。乃游西极大秦、竺乾等国,号“古先生”,化导其国。康王时,还归于周,复为柱下史。昭王二十三年,驾青牛过函谷关,度关令尹喜。知之,求得其道。二十五年,降于蜀青羊肆,会尹喜,同度流沙胡域主(指度化古印度时的众生,在道教专有一部《老子化胡经》,讲的很详细)。
穆王时,复还中夏。敬王十七年,孔子问道于老子,退而有犹龙之叹(孔子对老子所形容:"鸟,吾知其能飞;鱼,吾知其能游;兽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为网,游者可以为纶,飞者可以为矢曾。至于龙,吾不能知,其乘风而上天。吾今见老子,其犹龙邪!"这条人间的龙出显隐灭,难以捉摸,"合而成体,散而成章,乘云气养乎阴阳。"孔子犹如此感觉,何况常人!)。
《太平经》卷第八《老子传授经戒仪注决》云:“老子者,得道之大圣,幽显所共师也。应感则变化随方,功成则隐沦常住。住无所住,常无不在,不在之在,在乎无极,无极之极,极乎太玄,太玄者,太宗极主之所都也。老子都此,化应十方,敷有无之妙,应接无穷,不可称述。近出世化,生乎周初,降迹和光,诞于庶类,示明胎育,可以学真,虽居下贱,无累得道。周流六虚,教化三界,出世间法,在世间法,有为无为,莫不毕究。
东汉末年,张陵创立道教,并尊崇老子为祖师,并尊其为太上老君,奉《道德经》为主要经典。在道教典籍《云笈七签�6�1混元皇帝圣纪》说,他在遥远的不可想象的年代里,经过许多个八十一万亿八十一万岁,托胎于玄妙玉女体内,怀孕八十一年之久,从左胁而生。因怀孕太久,生下来便满头白发,故号称“老子”。正巧生于一
黄大仙灵签第4签解签大全黄大仙灵签是民间信仰神明,追求神明庇佑的人会前去求签,求取签文来解答自己的问题。而第4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签...
观音灵签属鸡的人事业心很重,所以办公室风水对于属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俗话讲属鸡的人对于自己的办公室是非常讲究的,在老人眼里属鸡的人在工作...
观音灵签